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宋代地图 行政区划

牵着乌龟去散步 地方 11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宋朝地方行政区划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宋朝地方行政区划以及宋代地图 行政区划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宋朝行政区划——十三道、十五路、二十四路、十六七路
  2. 宋朝行政区划划分
  3. 宋朝行政区划

一、宋朝行政区划——十三道、十五路、二十四路、十六七路

宋朝统一中原,结束了唐末以来五代十国的 *** 割据局面,可惜伐辽失败未能收复中原屏障燕云十六州,加上为避免晚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和武将乱国的乱局而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对外战争基本处于劣势。

从960年的陈桥兵变到1279年的崖山海战,宋朝一共享国三百一十九年,其中北宋167年(先后有过9位皇帝),南宋152年(也是9位皇帝)。

宋朝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科技发展迅速,儒学复兴,理学兴起,文化教育事业高度繁荣。北宋时由于占城稻的推广,人口翻了两番,到1124年时已经有12600万。

宋朝四至:南-思陵州(今广西宁明)、东-登州(今山东蓬莱)、北-代州(今山西代县)、西-西宁州(今青海西宁);疆域最广时国土面积达 320万平方千米,南宋时国土面积约为 200万平方千米。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不是亡于内乱的王朝。

宋初承袭唐制,全国分为 13道——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陇右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剑南东道、剑南西道和岭南道;

淳化四年(993年),改为两京十道——东京、西京、河南道、关西道、河北道、河东道、淮南道、剑南道(剑南东西二道合并)、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广南道(原岭南道)和两浙道(新增设);

淳化5年(994年),正式废道,改为路制;

至道三年(997年),始定天下为 15路——京西路、京东路、河北路、河东路、陕西路、淮南路、江南路、两浙路、福建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西川路和峡路。

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利州、益州二路,分峡西路为夔州、梓州二路,即川陕四路(四川名字的由来);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名字的由来);

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路和秦凤路,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分京东路为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

崇宁五年(1106年)将开封府升为京畿路,至此北宋二十四路成形(北宋末年号称全国有26路,但原定连金灭辽后归宋的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并未归宋朝 *** )。

随后的靖康之乱,宋朝丢失 *** *** ,1142年(绍兴十二年),南宋将实际控制的 *** 分为 16路——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荆湖南路(湖南名字的由来)、荆湖南路(湖北名字的由来)、重庆府路、夔州路、潼川府路、京西南路、成都府路、利州路、福建路(福建名字的由来)、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广东和广西名字的由来);

嘉定元年(1208年),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南宋十七路成形。

总结一下宋朝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为: 13道——两京十道——北宋15路——北宋17路——北宋18路——北宋23路——北宋24路(26路)——南宋16路——南宋17路。

开封、浚仪、尉氏、陈留、雍丘、封丘、中牟、阳武、酸枣、长垣、扶沟、鄢陵、考城、太康、襄邑、东明。

京东路—下辖 8节度使州4防御使州1刺史州3团练州2军

青州(节度使,镇海军)、密州(节度使,安化军)、齐州(节度使,兴德军)、宋州(节度使,归德军)、兖州(节度使,泰宁军)、徐州(节度使,武宁军)、曹州(节度使,彰武军)、郓州(节度使,天平军);

沂州(防御使)、登州(防御使)、莱州(防御使)、济州(防御使);

潍州(团练)、单州(团练)、濮州(团练);

京西路—下辖 1府12节度使州3防御使州1军

襄州(节度使,山南东道)、邓州(节度使,武胜军)、随州(节度使,崇信军)、金州(节度使,昭化军)、房州(节度使,保康军)、均州(节度使,武当军)、许州(节度使,忠武军)、郑州(节度使,奉宁军)、滑州(节度使,武成军)、蔡州(节度使,淮康军)、陈州(节度使,镇安军)、孟州(节度使,河阳三城);

郢州(防御使)、颍州(防御使)、汝州(防御使)

河北路—下辖 7节度使州10防御使州4刺史州3团练州12军

大名府(节度使,天雄军)、澶州(节度使,镇宁军)、沧州(节度使,横海军)、贝州(节度使,永清军)、相州(节度使,彰德军)、定州(节度使,定武军)、邢州(节度使,安 *** );

棣州(防御使)、博州(防御使)、瀛州(防御使)、莫州(防御使)、雄州(防御使)、霸州(防御使)、卫州(防御使)、洺州(防御使)、深州(防御使)、怀州(防御使);

德州(刺史)、滨州(刺史)、赵州(刺史)、保州(刺史);

慈州(团练)、祁州(团练)、冀州(团练);

静戎军、宁边军、威虏军、顺安军、平塞军、天威军、通利军、德清军、保顺军、乾宁军、定远军、破虏军。

河东路—下辖 4节度使州10防御使州8刺史州3团练州1监6军

路州(节度使,昭德军)、晋州(节度使,建雄军)、麟州(节度使,镇西军)、府州(节度使,永安军);

绛州(防御使)、代州(防御使)、瀛州(防御使)、莫州(防御使)、雄州(防御使)、霸州(防御使)、卫州(防御使)、洺州(防御使)、深州(防御使)、怀州(防御使);

并州(刺史)、泽州(刺史)、汾州(刺史)、辽州(刺史)、宪州(刺史)、岚

州(刺史)、石州(刺史)、丰州(刺史);

忻州(团练)、隰州(团练)、慈州(团练);

二、宋朝行政区划划分

1、宋朝的行政区划相较于唐朝有显著的变革。唐朝的道制主要依据山河地理划分,而宋朝的路制则考虑了经济和人文因素,更加科学。唐朝后期,道的实际作用减弱,节度使的区域虽然仍称道,但行政区划已混乱。宋代在南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如古扬州地区、江西、福建等地的细化尤为明显,吴越地区 *** 为两浙路,以徽文化为核心的皖南及周边地区设为江南东路,淮河下游则为淮南东路。这种分区在今天的地理、风俗、语言和经济形态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2、宋代的路制沿袭唐朝道制,但在具体实施中有所创新。宋太宗初年,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从13道到15路,再到18路,最终在《元丰九域志》中确定为23路,包括京西路、京东路等。路制的确立标志着道制的废除。宋代还设有府、州、军、监等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划,府地位更高,州次之,军和监则更低一级,县一级则有县、军、监之分。

3、宋徽宗时期,国都开封府被设为京畿路,总数达到24路。南宋时期,虽然 *** 缩小,但仍保持了类似的路制,路的数量为16路。府和州的地位在宋代特别重要,国都和重要州县多被提升为府。军和监作为新设立的行政区划单位,最初是军事 *** 质,后来演变为地方管理机构。

4、总的来说,宋朝的行政区划 *** 精细,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

5、宋朝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制。在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羁縻州县的 *** ,也可以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时在地方设置路,路是直辖于 *** 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至道三年,共分十五路,后析为十 *** ,又析为二十三路。

三、宋朝行政区划

1、宋代的路与历代政区都不一样,乃呈 *** 形态,亦即诸监司的分路不一定一致,或虽然一致而治所并不在一地。北宋诸监司中,以转运司更先设置,也最重要,起先综揽一路之大权,后才分其职能于各司之中。若以转运司路为准,则北宋一代曾经太宗15路、仁宗天圣18路、神宗元丰23路的变化,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首都开封府别为一路,遂成24路之体制。

2、北宋的统县政区有府、州、军、监四种。州承前代而来,只是幅员略小。府即地位特殊的州,首都、陪都以及与皇帝行为有关的州都改为府。军同下州,并非与军事有若何关系,故州可退而为军,军也可进而为州。监原为 *** 管理采矿冶炼业的专门机构,后领县同下州。县级政区除县外还有隶于府州的军、监和寨、尉司。

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宋代地图 行政区划-第1张图片-

3、政和元年 *** ,共有府19,州243,军50,监3。在此之前,据《元丰九域志》,元丰三年(1080年)时有府14,州242,军37,监4。在此之后,宣和四年(1122年)有府38,州243,军52,监4,县1210余。

4、北宋路级政区虽以转运使路为主,但在与辽和西夏接壤处的河北与陕西,安抚使路的地位更具重要 *** ,尤其在陕西地区,常有“西北五路”之通称,这五路就是以前敌的安抚司路为计的。

5、陕西二转运司(俗称漕司)路各分三帅司路,河北二转运司路则各分设其中的鄘延、环庆、熙河、秦凤、泾原五帅司路与西夏和吐蕃为邻,统称为西北五路,与其余之二十来个转运使路并列于宋代地图之中。

文章分享结束,宋朝地方行政区划和宋代地图 行政区划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标签: 行政区划 宋朝 区划 宋代 行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