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地方平均太阳时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地方平均太阳时的知识,包括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关系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恒星时与平太阳时什么时候相等
1、自古以来,地球的运动很自然地给人们提供了计量时间的依据,给出两种天然的时间单位,这就是日和年。“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古时人们用圭表测日影的 *** 来测定日的长度,如某天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时,表影最短,从这一时刻起算到第二天正午,太阳再次位于正南,表影最短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天,也就是一个真太阳日。
2、大家都知道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可是,怎么才能确定地球已经转了一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讲讲恒星日、真太阳日、平太阳日。
3、连接一个地方正南正北两点所得的直线为子午线,子午线和铅垂线所决定的平面是正南正北方向的子午面。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是以恒星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4、如果把时间单位,定义为某地天文子午面两次对向太阳圆面中心(即太阳圆面中心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则这个时间单位就称作真太阳日,简称真时,也叫视时。它是以太阳为参考的地球自转周期。
5、恒星日总是比真太阳日要短一些。这是因为地球离恒星非常遥远,远到从恒星上看来,地球似乎是不动的,地球的公转轨道相对于如此遥远的距离已变作一个点了。从这些遥远天体来的光线是平行的,无论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哪一点,某地子午面两次对向某星的时间间隔都没有变化。比较起来,太阳离地球却近多了,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自西向东移动,一昼夜差不多移动1度。对于某地子午面来说,当完成一个恒星日后,由于太阳已经移动,地球自转也是自西向东,所以地球必须再转过一个角度,太阳才再次过这个子午面,既完成了一个真太阳日。
6、恒星日只在天文工作中使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用的“日”是指昼夜更替的周期,显然更接近于真太阳日。根据真太阳日制定的时间 *** 称为“真太阳时”。
7、由于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不均匀的,太阳运行至近地点时最快,至远地点时最慢,同时因为黄道与赤道并不重合,存在黄赤交角,因而根据太阳来确定的真太阳日有长短不一的问题。
8、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计时 *** 均匀化,人们假想了一个辅助点——“平太阳”,它沿着天赤道匀速运行,速度等于太阳在一年内的平均速度,并且和太阳同时经过近地点(即地球过近日点)和远地点(即地球过远日点)。我们将这个“平太阳”连续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平太阳日”。1个“平太阳日”等分为24个“平太阳小时”,1个“平太阳小时”再等分为60个“平太阳分”,1个“平太阳分”又等分为60个“平太阳秒”。根据这个 *** 计量时间所得的结果,就叫做“平太阳时”,简称“平时”,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时间。
9、以“平太阳日”作为计量时间的基本单位,是从十九世纪末期开始的。为了计算方便,纽康(S·Newcomb,1835-1909)首先假设了一个“平太阳”。
10、近代以来,测时精度提高,人们发现地球自转并不是绝对均匀的,当然,它的速度变化极其微小,根本不影响历法的制定,这里就不详细地叙述了。
二、太阳一般几点升起
1、日出的时间会随季节及各地方纬度的不同而改变。传统上认为在北半球,冬至时日出的时间最晚,然而事实上日出最晚的时间该是1月初。同一道理,日出最早的时间并非在夏至时,而是在6月中旬。即使在赤道地区,日出及日落的时间在全年里亦会有少量的变更。
2、 1,事实上,对于地球上除赤道与两极及其附近的绝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日出最早的一天都在夏至之前,日落最晚的一天都在夏至之后,日落最早的一天都在冬至之前,日出最晚的一天都在冬至之后。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2,地球每时每刻都围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根据运动的相对 *** ,我们从地球上也能观测到太阳在一年当中围绕天球黄道自西向东旋转一圈。由于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使得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大圆对地球的天球赤道是倾斜的,当太阳在两个分点时,穿越赤道时会有一个角度的,所以平行于赤道的速度分量小于年平均速度;当太阳在至点时,它的运动方向是完全平行于赤道的,所以运行速度高于年平均速度。这会导致在春分、秋分前后,一天当中的白昼时段逐渐提前;夏至、冬至前后,一天当中的白昼时段逐渐推迟。
4、 3,我们知道,地球的轨道是一个椭圆而不是正圆,太阳在地球轨道的一个焦点上。根据开普勒定律,当地球接近太阳时,速度会加快,到达近日点时的运动速度最快;远离时又会减慢,到达远日点时的速度最慢。而这个效应从太阳在天球赤道的周年运动轨迹当中也能够反映出来。虽然第二个因素比之一个因素的影响要小一些,但是它也足以使北半球春分这一天的白昼时段,比秋分这一天整体推迟了约16分钟。
5、具体地说,就是:假如某地春分6:19日出,18:19日落,则秋分6:03日出,18:03日落。
6、如果考虑到大气折射的影响,当太阳位于地平线附近时,视位置会比实际位置高一些,这会使日出的时间提早约3~4分钟,同样也使日落的时间延后约3~4分钟。这两个原因的影响约达到7分钟。例如:广州春分6:31日出,18:38日落,则秋分6:16日出,18:23日落。
三、什么是真太阳时间
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对于太阳来说,真太阳在天球上由东向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的时间为真太阳日。以真太阳在黄道上平均速度均匀运动为依据的平太阳,在天球上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的时间为平太阳日。1平太阳日=24平太阳时,或=8 *** 00平太阳秒。相对恒星来说,春分点在天球上由东向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的时间为恒星日,1平恒星日(消除章动影响)=平太阳日的23小时56分4.09054秒相对于月亮来说,月亮在天球上由东向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的时间为太阴日。1太阴日=平太阳日的24小时24小时50.47分。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以同一恒星在天球上由东向西连续两次通过同一子午圈所需的时间确定的,它比1恒星日约长0.0084秒。由地球自转引起太阳光照射地球的昼夜交替周期是真太阳日。作为日常计时标准的世界时,是以格林威治平子夜0时开始的平太阳时。世界时区是以格林威治子午线的±7.5个经度为零时区,向东每隔15个经度为1个时区,共分24个时区.
四、太阳夏天和冬天分别从什么方向升起和落下
1、在冬季,太阳升起时在东偏南方向,落下时在西偏南方向;而在夏季,太阳升起和落下分别是在东偏北和西偏北方向。
2、在纬度不一样的地方,太阳轨迹“倾斜”的程度也不一样。天球赤道与地平线相交的两个点就是正东和正西。可以看到,夏至太阳升起是在东偏北方向,而落下在西偏北方向。
3、在夏至日太阳中天时,也就是地方时是正午的时候,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的太阳在天顶偏北方向,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在天顶偏南方向。
4、在春分和秋分的时候,太阳的“轨迹”就和天赤道重合。也就是说,一年里只有春分日和秋分日的太阳是从正 *** 起,从正西落下的。
5、可以看出,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都是处于偏南方向,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不会出现在天空的偏北方向。
6、从周日视运动的图中也可以看出为什么北半球夏天昼长夜短,冬天昼短夜长。可以看出,在夏至的时候,太阳的轨迹在地平线上的部分是一段优弧(圆心角大于180°的弧)。
7、而冬至时太阳轨迹在地平线上的部分是一段劣弧(圆心角小于180°的弧)。在二分日,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轨迹则是一个半圆。
8、近似认为太阳沿着“轨迹”运行是匀速的。因此夏天运行完白天那一段弧花费的时间要多些,而冬天要少些。在二分日,太阳轨迹被“平分”,因此昼夜长短一样。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出时间
五、天亮和天黑的时间
1、假如你用的时间是地方视太阳时,那么5点天亮,一定是7点天黑(而且黑的程度一样)。但是我们实际上用的时间不是地方视太阳时,而是东经120度的平太阳时,那就造成太阳光照和所用时间不一致的现象。原因有二,
2、1,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东经120度以西,因此中午一般出现在北京时间12点以后,例如北京在东经116度19分,因此北京的正午平均(为什么我用“平均”,下面我还说)是北京时间(东经120度平太阳时)12点14分44秒,因此天黑更晚,假设这是4月16日(这是视太阳时和平太阳时一致的4天之一),假设这天北京昼长13小时(我不给具体计算了),那么日出是5点44分44秒,日落是下午6点44分44秒,如果晨昏蒙影用半小时计,那么天亮是5点14分44秒,天黑是下午7点14分44秒。这是你感觉天亮的时间比天黑的时间早的基本原因。
3、2,由于地球公转的椭圆轨道以及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昼夜交替的周期在变化(昼夜交替与地球公转也有关系的。这在初中没涉及。因为中学地理都是粗浅的,近似的),昼夜交替的实际周期(真太阳日)变动在23小时59分41秒与24小时00分29秒之间,由于长时间累积,视太阳时与平太阳时更大有15分左右的差值。这就导致一年中同一个地点正午的时间在不断变化,这也影响到天亮与天黑的时间。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