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 *** 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历史沿革
1、 1979年在原上海机械学院外语教研室和德语教研室的基础上,正式成立科技英语专业和科技德语专业,并于当年即开始招生,分别招收科技英语专业和科技德语专业本科 *** 各20名。当时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教师共40余名。
2、随着大学英语的发展,为适应当时教学发展的形势,教研室作了相应的调整,分别成立大学英语教研室、科技英语专业教研室科技德语专业教研室和第二外语教研室(含法语、日语和大学语文教师)。 1980年设立科技法语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科技法语专业专科 *** 15名。至1981年英语、德语、法语、日语、俄语以及大学语文各类教师人数随之增加至60余人,并成立外语图书资料室和外语电化室。
3、1981年2 *** 机械工业部批准,正式成立科技外语系,由陈光辉任系负责人,负责系的全面工作,戴炜华任系副主任,负责全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兼任大学英语教研室主任,赵学铭任系副主任兼德语教研室主任,卢思源任科技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吴家谈任科技外语系 *** 总支 *** 。张学勤任 *** 总支 *** 。上海机械学院成为当时全国理工科大学中成立外语系的极少数大学之一。
4、1982年5月, *** 在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召开全国之一次英语教学经验交流会暨全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指名邀请上海机械学院副院长戴鸣钟和外语系负责人戴炜华参加会议。大会上戴鸣钟被选为全国公共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戴炜华则应邀在大会上作了English for Specific P *** poses(ESP)(专门用途英语)的学术报告。
5、1983年起蒋佑熙任科技外语系 *** 总支 *** 。1983年学校决定由戴炜华任系负责人,负责系的全面工作。陈开明和赵学铭任系副主任,分别负责大学英语教学和科技德语专业教学。
6、1982年,考虑到法语专业的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出路等原因,之一届科技法语专业专科 *** 在完成原定教学计划毕业后,科技法语专业即随之撤消。
7、1984年9 *** 过调查研究和师资的准备,科技外语系招收之一届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研究生。
8、1985年卢思源任系副主任。孙雅芳任 *** 总支 *** (主持工作),后任 *** 总支 *** 。
9、1986年 *** 学位 *** 会批准学校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学位授予点。
10、1987年-1988年初在卢思源和戴炜华两位教授赴美出国期间,周锦虎任系副主任,负责系的全面工作。
11、1988年2月学校任命戴炜华为外语系主任。
12、从1985年-1988年在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科研外事处的安排和支持下,科技外语系与美国纽约市立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UNY)的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合作,先后举办两期硕士课程 *** 质的英语作为外语教学(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 *** Language, TEFL)研究生班。教育计划由中美双方共同制定。按教学计划共设置19门课程,由中美双方的教授分别担任主讲。毕业时向毕业研究生发放 *** 书,由机械工业部教育司的 *** 、上海机械学院院长、纽约市立大学Queens College的校长和基础学院院长Ernest Schwarcz在 *** 书上分别签名。两期研究生班共毕业研究生50人。
13、1988年12月学校决定科技外语系和基础教学部合并,成立文理学院。由卢思源任院长,戴炜华任常务副院长,吴益和和高惠中任副院长。柏丽任 *** 总支 *** 。文理学院管辖数学、物理、化学、外语、体育等学科,包括物理实验室等单位,但本科专业仍为科技英语专业和科技德语专业。并开始筹备英语(经贸)本科和专科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仍然保留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点。 1991年文理学院撤消,在原来的科技外语系基础上成立外语学院,由卢思源任院长,戴炜华任常务副院长,从1991年至1996年期间先后有沈伟栋、任明章、程月芳、张经浩、吕乐任副院长。周中保担任院 *** 总支 *** 。此时,英语、德语、日语、俄语、法语以及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数已增加至80多人。
14、1991年起外语学院招收英语(经贸)专业本科和专科 *** 。
15、19 *** 年6月机械工业部教育司和美国杨伯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在北京联合举办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The 19 *** Beijing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的外教及其他院校的外教参加大会。上海机械学院外语系卢思源教授为大会学术 *** 会成员。戴炜华教授和我校外教 Mr. Long参加大会。
16、1994年起外语学院开始招收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并连续招收三届 *** 。考虑到师资和毕业生难以在新闻和广播事业找到合适单位等问题,1997起英语(国际新闻)本科专业停止招生。
17、1994年外语学院申报的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Forei *** Linguisti *** and Applied Linguisti *** )硕士点,经过上海市外语学科评审组评审获得通过,并获得 *** 学位 *** 会的批准,于是在英语方面有专门用途英语(ESP)和国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这两个硕士点。
18、1995年10月第四届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改选,外语学院卢思源教授当选为会长,从1995年至2004年间,卢思源教授连续当选第四、第五届上海市科技翻译学会会长。
19、1995年外语学院正式筹备日语(经贸)本科和专科专业,并于1996年开始招生。
20、1996年外语学院和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全面合作,成立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开展国际联合办学,设立英语(金融与投资)、英语(国际贸业)两个本科专业,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之一届 *** 。
21、1998年,外语学院领导班子作了变动。卢思源仍担任院长,负责外语学院全面工作,并任中美合作的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院长,魏育青任常务副院长,负责小语种教学。吕乐任副院长,负责本科生教学,程琪龙任副院长,负责研究生教学和科研。
22、1998年12月,学校给卢思源和戴炜华两位教授发放荣誉证书,表彰他们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作出的重大贡献。
23、1998年,程琪龙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 2001年吕乐接任外语学院院长和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院长,邓志勇任副院长。刘曙刚任院 *** 总支 *** 。先后由魏东、李建东任 *** 总支 *** 。
24、2001年,张经浩任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
25、2001年外语学院向上申报了英语语言文学(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 *** e)硕士点,经过上海市外语学科评审组评审获得通过,并获得 *** 学位 *** 会的批准。 2002年起,外语学院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这两个硕士点招生。专门用途英语(ESP)硕士点即自动撤消。
26、2002年7月12日--7月15日 *** *** 编译局(主办单位)、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单位)、上海理工大学(承办单位)在上海理工大学隆重召开2002全国中译外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人数达到142人。
27、2002年10月上海市外文学会改选,外语学院卢思源教授(当时为上海市外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被选为上海市外文学会会长。
28、2002年之后何刚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带头人。
29、2003年之后叶胜年任英语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
30、2004年8月8日至14日上海理工大学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外语系以及美国北以阿华大学现代语言系、英语系联合举办北京-上海第六届国际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讨会,
31、先后在北京和上海隆重举行。参加上海阶段会议的有来自28个国家的国内外学者120多名。
32、2005年7月-12月学院领导班子作了调整,吕乐继续担任外语学院院长并兼任上海-纽约联合语言学院院长,王平任院 *** 总支 *** 兼任外语学院副院长,邓志勇和蔡建平任外语学院副院长,冯慧春任 *** 总支专职 *** 、姜诚任院长助理。
33、2005年12月22日,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 *** 学位 *** 会外语学科评议组组长、 *** 全国外语教学指导 *** 会主任 *** 、美国Winthrop大学名誉博士戴炜栋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 全国外语教学指导 *** 会副主任 *** 兼日语组组长谭晶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名誉院长、全国著名语用学家何兆熊教授被聘为上海理工大学名誉教授。
34、2006年之后,随着外语各专业的发展,外语学院对各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体 *** 了调整。英语专业教研室I和英语专业教研室II合并为英语系;日语、德语教研室升格为日语、德语系;大学英语教研室升格为大学英语教学部;第二外语教研室和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合并为综合语言教学部。
35、2003年至2006年期间外语学院先后任挂职副院长或院长助理的有:高军、姜诚和韩戈玲。
二、上海理工大学050201英语语言文学是 *** 上海市重点学科吗
050201英语语言文学不是上海理工大学的重点学科。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是研究能量以热和功及其它相关的形式在转化、传递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以及按此规律有效地实现这些过程的设备及 *** 的应用科学及应用基础科学。
常规能源的日渐短缺,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使节能、提高能效和发展新能源及其它可再生能源成为本学科的重要任务。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然促进用能设备和 *** 的总能化、集成化、自动化、无污染化以及向多元化能源结构转移的趋势。
本学科包含了6个二级学科。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推动,使本学科成为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持续发展,不断更新的应用体系。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是 *** 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是一切生产活动和科学、文化活动的驱动力,是社会日常生活的必要保证。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应用于交通、工业、农业、国防领域,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并成为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同时又几乎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密切有关,推动人类利用能源与现代动力技术的发展。本学科在 *** 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将日益加强和突出。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它的发展表征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它的理论基础-----光学,作为物理学的主干学科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铸造了几何光学、波动光学、量子光学及非线 *** 光学,揭示了光的产生和传播的规律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早期,主要是基于几何光学和波动光学拓宽人的视觉能力,建立了以望远镜、显微镜、照相机、光谱仪和干涉仪等为典型产品的光学仪器工业。这些技术和工业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世纪中叶,产生了全息术和以傅立叶光学为基础的光学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技术。特别是六十年代初之一台激光器的问世,实现了光亮度和高时---空相干度的光源,使光子不仅成为了信息的相干载体而且成为了能量的有效载体。随着激光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崛起,光学工程已经发展成为以光学为主的,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技术等技术等学科紧密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学科。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新兴学科分支,如激光技术、 *** 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 *** 热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以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这些分支不仅使光学工程产生了质的跃变,而且推动建立了一个规模迅速扩大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
近些年来,在一些重要的领域,信息载体正在由电磁波段扩展到光波段,从而使现代光学产业的主体集中在光信息获取、传输、处理、记录、存储、显示和传感等的光电信息产业上。这些产业一般具有数字化、集成化和微结构化等技术特征。在传统的光学 *** 经不断地智能化和自动化,从而仍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对集传感、处理和执行功能于一体的微光学 *** 的研究和开拓光子在信息科学中作用的研究,将成为今后光学工程学科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校光学工程专业设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国内较早设立该专业的高校之一。本校于1998年获光学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获批)。学科带头人是著名光学专家庄松林院士。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还有一批高学历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致力于光学工程领域的不同方向上。我校光学工程学科也紧跟国内外工程光学学科发展的主流,在学科方向、科研项目、课程设置方面都有不断的更新。目前已逐步建立了几个有显著特色的研究方向,包括信息光学、光电精密测试技术、 *** 信器件及集成光电子技术等。本学科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历年来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市、部级的纵向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年均科研经费五百多万左右。学科师资力量比较强,有院士1人,正高级9人,副高级19人。
应在光学和光学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中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 *** 深入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领域的发展方向及国际的学术研究前沿,能够从事理论和实验研究并作出创造 *** 的结果,具有 *** 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应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能胜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一)学科研究范围光学工程一级学科覆盖光学仪器、光电子技术、光信息、光电检测技术等学科。这些学科所包含的范围大致是:
1.光学仪器:光学仪器学,光电检测技术,光学 *** 设计,光学元件加工工艺学,薄膜光学及技术,近场光学及纳米检测技术,辐射度学和色度学,光谱技术, *** 技术,空间光学,海洋光学,天文光学,生物医学光学及视觉光学,非光波段的光学仪器和光学综合装置及工程设备,还有一些新型的高精度的光机电一体化的仪器,如亚微米级光刻机,光盘存储器,纳米扫描探针显微镜,激光 *** 等。本专业主要研究现代光学仪器设计理论和 *** ,近代光学和光信息处理,视光学及眼科光学仪器。光学仪器的图象融合、处理、理解和识别技术,光学仪器的特种工艺技术。
2.光电子技术:激光器及其单元技术,激光雷达,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激光应用,微结构光学和光学集成,光纤光学及技术,非线 *** 光学技术,光电材料,器件及技术上。我校光电子技术主要研究光纤技术应用, *** 信技术,薄膜波导技术,超高速大容量 *** 信器件技术,集成光回路技术,微光器件,光学及传感器等特种材料研究,液晶光电子器件,光纤传感器等。
3.光信息技术: *** 信器件和 *** ,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光学信息处理,遥感技术,显示技术,光存储与记录,全息术和三维成像,光计算,自适应光学。
4.光电检测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是同时采用现代光学技术和电子学技术的手段结合计算机技术对各种对象实施检测的综合技术。本学科研究方向是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学科重要研究运动目标速度与位移检测、零部件尺寸与表面质量检测、光散射颗粒检测技术、光信息获取技术与装置。
与博士学位研究领域有关的专业课:高等光学、导波光学、颗粒测量技术、光纤与通信技术、光波导耦合理论、现代光学技术与传感器等;另外与博士学位研究工作有关的国际发展动态综述,由教授主持,博士研究生定期报告研究工作的进展。
应具有坚实的 *** 工程基础理论和 *** 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撰写 *** 摘要;具备运用 *** 工程理论和技术从事科学研究或实际工程工作的能力。
(一)学科研究范围 *** 工程理论与 *** ,复杂 *** 行为分析,社会经济 *** 工程, *** 建模与 *** ,运筹与决策,更优化理论与应用,人一机 *** 综合集成。
(二)课程设置运筹学,控制理论,管理学, *** 科学,决策分析,管理信息 *** 与决策支持 *** ,交通工程,人工智能, *** 动力学原理,信息工程,算法分析与设计,模糊统计与模糊决策,组合优化,随机过程,土地利用与交通 *** , *** 建模与 *** ,计算机 *** 理论与技术,复杂 *** 分析,经济 *** 分析(宏观和微观)等。
*** 科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心理学,应用数学,应用经济学。
物理学,仪器科学和技术,电子科学和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 工程是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实践问题而形成的从整体出发合理组织、控制和管理各类 *** 的综合 *** 的工程技术学科。 *** 工程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作用将更加重要和突出。 *** 工程以工业、农业、交通、军事、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中的各种复杂 *** 为主要对象,以 *** 科学、控制科学、信息科学和应用数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基本工具,以优化为主要目的,采用定量分析为主、定 *** 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 *** ,研究解决带有一般 *** 的 *** 分析、设计、控制和管理问题。 *** 工程与控制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有密切的联系。
本学科培养从事各种 *** 的组织管理,包括规划、计划、调度、预测、决策、优化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主要是研究获得、并保持低于环境温度的原理与 *** ,实现该条件所需要的仪器和设备,以及研究低于环境温度的条件下工程应用。根据温度的不同,它又可划分为制冷工程和低温工程两个领域,前者涉及低于120K的问题,后者涉及高于120K的问题。本学科与 *** 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 *** 经济的发展,它的地位越显重要。本学科在机械、冶金、石油、化工、食品保存、人工环境、生物医学、低温超导以及航天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二级学科与相邻几个二级学科有共同的学科基础和内在联系,但又有区别于相邻学科的研究内容。本学科的有些研究内容与流体机械及工程以及化工过程机械的有些研究内容比较接近,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
我校在1981年和1986年先后获得国内首批“制冷及低温工程”的硕士学位点和博士学位点。并在1988年培养出国内之一位获“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本专业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教学方面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本专业除招收制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外,特别欢迎及其他跨学科的考生和有关产业、研究部门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前来报考。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制冷与低温工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 *** 的专业知识;熟悉近代制冷与低温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动向;掌握制冷与低温领域中的测试、信息处理和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科研的能力;能解决制冷和低温工程领域理论或实践方面的问题并有新的见解;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硕士学位获得者可胜任本学科或相邻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工程技术工作或相应的科技管理工作。
制冷低温设备与 *** ,冻结和冻干过程机理,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冷量储存及输送技术,制冷及低温 *** 的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模拟,制冷及低温工程的测量技术和测试设备,制冷、空调与低温技术在有关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节能。
基础理论课现代数学 *** 概论,现代测试技术,制冷与低温技术,低温生物医学技术,制冷与空调应用新技术,动力工程学术报告,高等热工学,数值传热学。
专业课制冷换热器传热强化,制冷 *** 测试与控制,制冷压缩机新技术,环保新工质, *** 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 *** 品与食品冷冻干燥技术,制冷与空调装置 *** ,吸收吸附制冷原理及应用,热泵技术,食品冷冻冷藏装置。
课程设置应体现加强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提高实验 *** 作能力
本一级学科内的二级学科:工程热物理,热能工程,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与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相关一级学科中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等二级学科。
印刷出版重点学科设有光学印刷工程、传媒管理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所属的数字传播实验室是国家 *** 重点实验室,现代传播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是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6年国家 *** 与上海市人民 *** 签署协议共建出版印刷学院。学院是国家 *** 印刷出版高级人才培训基地,是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上海研究基地。上海印刷集团、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等多家大型出版印刷集团、公司、出版社等在我院设立技术研发、产学研和人才培训基地等。
本重点学科涵盖我校印刷工程、包装工程、数字印刷、出版编辑学、传播学、广告学、动画等本科专业,并与艺术设计学、工业设计等专业密切相关。印刷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印刷学校的印刷技术专业。编辑出版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59年的出版专业。数字印刷专业是由我校申请设立的目录外专业,也是目前我国唯一 *** 设置该专业的院校。
印刷出版学科主要是研究现代印刷技术、现代出版与传播与印刷光学工程等领域的现代技术、工作原理与 *** ,研究现代印刷出版与传播的工作装备、仪器与设备及其更优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设备效能的更佳工作条件等。本学科围绕数字印刷、数字出版和印刷出版数字化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应用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人均拥有图书量或印刷用纸消耗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学科涉及“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的九大领域中的七个,也涉及国家重点推进的四大文化产业项目,是我国尤其是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与 *** 经济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我国 *** 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提高,学科地位将越显重要。本学科涉及新闻媒介、移动流媒体、数字印刷与出版、按需印刷与出版、新媒体、知识产权(版权)、出版文化与经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及其光学工程、机电一体化、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等诸多领域。
本学科围绕纸质出版物、 *** 出版、 *** 出版等新媒介出版物,以印刷 *** 技术为纽带,把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意设计、版权服务、发行与传播等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学科内各专业领域的融合与交叉渗透,凝练本学科特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现有我国 *** 业领军人才4名,正高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18名,副高职称专家近37名,聘有行业知名专家、学者、教授20余名。本学科带头人和主要成员的科研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原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等多项奖励。教学方面曾获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上海市优秀教材奖等多项奖励。
现代印刷技术、防伪印刷技术、印刷光学工程、包装创意产业、出版文化与出版史、出版产业经济、数字传播、数字印刷与出版、按需印刷与出版、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动漫画产业与政策、印刷集成 *** 、复合出版 *** 、绿色出版与印刷、印刷装备制造与自动化等。
2005年9月,“医疗器械工程”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我校医疗器械学科在全国最早开展医疗器械专业人才培养,在行业内声誉很高。在近年的学科建设中,学院通过筛选队伍、优化人选、引进人才,形成了包括生物力学与医械工程技术、医学信息与医学仪器、医疗器械热科学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梯队。同时,引进博士学位人才十几人。
主要研究方向的优势、特色及发展前景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生物力学为基础,研究生物力学、热力学在血流循环 *** 、人工心脏瓣膜测试、 *** 假肢、 *** 物制备技术及消防医学等方面的应用。本研究方向在心肌桥模拟、内皮细胞应力培养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属于国内外这一领域创新 *** 的研究;在人工智能下肢、新型 *** 物制备工艺等领域亦具有一定的研究特色。生物力学、热力学是医疗器械工程的重要基础,其与医 *** 工程结合在血流循环治疗与检测仪器、人工假肢及新型 *** 物制备等医 *** 装备的开发应用方 *** 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医学信息和医学仪器方向主要研究对 *** 生理病理信息进行检测和成像,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交换的新技术和新 *** ,为理解生命过程和提高临床诊 *** 平提供新的手段。近年来在上述有关领域已经取得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其中在医学高频超声成像、医学图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核磁共振功能成像(MRI)及其处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一些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用于医学信息检测和成像的医学诊断仪器是医疗器械的重要内容,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医疗器械热科学应用低温工程学与生物医学相结合进行细胞/组织保存、肿瘤冷热治疗、医疗器械开发等方面的基础 *** 与应用开发研究。生物 *** 热科学及低温生物医学在我校已具有20多年的历史,在低温冷刀优化设计、血管低温断裂的防止、量热式生物传感器测量技术、生物 *** 低温保存、低温医学手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方向为医疗器械的设计与改进、组织 *** 的保存、 *** 品的开发与储存等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理论依据,且在多个领域保持了技术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力争通过三年的学科重点建设,提升学科的整体实力,并实现硕士点的突破。
培养出多位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和成果的青年学术骨干,以及一支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学术梯队,为进一步的学科发展构筑坚实的人才高地。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学科交叉的实验研究基地。建设公共基础研究实验平台(包括医学、力学、热学和机、光、电等专业基础学科)和专业研究实验平台(包括生物力学与医疗器械工程、医学信息与医学仪器和医疗器械热科学)。
力争在三个研究方向各培育出一到两个在该方向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特色科研项目。
使本学科在科研经费、高质量 *** 、研究成果的转化率以及与企业的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处于国内同类学科院校的前列。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5)(同上)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该学科侧重于研究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 *** 和工具。应用现代科学 *** 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管理的理论、 *** 和工具,提高管理的效率。并针对由于世界经济不断变化所产生的新的管理问题,研究创新建立新的管理理论和 *** ,推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向着更高层次发展。
上海理工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1984年设立 *** 工程硕士点、1991年设立工业工程硕士点,1998年设立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是上海市非重点院校中唯一设有管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学校。
本学科点现拥有教授20名,其中博士导师16名,副教授10名。该学科点与美国、德国、加拿大及 *** 和 *** 地区开展广泛的合作、学术交流。本学科十分重视科研活动,曾先后完成国家86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 *** 会项目及各类省市级基金项目50多项、在二级学术刊物以上发表 *** 500多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20项,目前在研项目30多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重大重点项目10多项。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该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且具有较高管理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研究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有宽广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掌握 *** 深入的管理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管理 *** 、定 *** 与定量相结合的 *** 分析 *** 及相应的工程技术 *** 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广泛了解国际上有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创造 *** 地提出新的正确的观点、理论、 *** 或科学地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创造 *** 地解决重要的实际问题。能够 *** 开展业务工作、教学工作和从事相关的科学研究,并具有继续学习、创新、提高的基础和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能熟练地运用一种主要外语阅读本学科的文献资料,并撰写专业 *** ,具有较好的听说能力,具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所需的水平。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和学习任务。
1.管理科学:运筹学算法及其应用软件研究、组合优化的智能算法研究,特别是蚁群算法研究、决策科学中的方 *** 研究,特别是模糊决策 *** 研究、企业生产(运作)管理与控制研究、与物流及交通相结合的智能装载与配送算法及其软件研究。
2.工业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 、工具与应用、企业管理模式、复杂制造 *** 运作管理、现代设备维修管理研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3.管理工程(含 *** 管理):管理工程与行为科学的交叉研究、管理工程与经济学的交叉研究、知识评价研究、管理机制的设计技术研究、具体行业的管理工程 *** 研究。
4. *** 工程:交通运输 *** 工程、智能交通 *** 工程研究、区域规划、复杂 *** 建模与优化、 *** 动力学、城市交通污染控制
5.信息管理及管理信息 *** : *** 分析 *** 与工具、知识获取、挖掘、评价、管理、互联网上供需 *** 研究及应用、信息安全管理。
6.科技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技术创新机制研究、中小企业创新体系的研究、知识管理等
管理学前沿,经济学前沿和科学研究方 *** 。
管理学门类下设的 *** 管理学,农林经济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及有关二级学科;经济学门类下设的应用经济学及有关二级学科;理学门类数学科学下设的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 *** 科学及下设二级学科。
三、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介绍
外语学院是以理工科为主的上海理工大学中的一个具有特色的文科学院,专门从事外国语言和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学院负责本身的英语、德语和日语专业本科生教学和英语研究生教学外。全院现有英、德、日三个专业的,两个英语硕士点的,各类从事教学的。在148名教师中,教大学英语的教师74人,教专业外语{包括英语、德语和日语}教师 60人,教非专业的英语教师8人,教第二外语及大学语文教师 6人。 *** 工作人员、人事、教务和办公室人员共13人。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