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上海状元楼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状元楼简介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东山雕花楼,状元楼及启园
1、 苏州东山西山都有雕花楼,但东山的远胜西山。我们游历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发现凡是古迹,都逃不过各种 *** ,战乱匪患自不必说,单是文格,其 *** 之彻底,让人无比震惊。但东山雕花楼历经百年,依然保存如此完好,堪称奇迹!也许在全国范围内都难以找到类似的情况。在百度上搜一下,得到下面的介绍,值得了解。
2、东山雕花楼是在上海做棉纱生意发了财的金锡之、金植之兄弟为孝敬母亲而建造的一座豪宅,由香山帮著名匠人陈桂芳设计,雇用 *** 多名工匠,耗资17万银元,自1 *** 2年动工,历时3年竣工。
3、雕花楼坐西朝东,外面被一道20多米高的黑色风火墙护住,两侧夹以徽派的马头墙,使东山雕花楼远远看去,像一座神秘的 *** 。大门前的地面上是用彩石铺就。一个大花瓶,里面 *** 着3支戟,边上是一个笙,取“平升 *** ”之意。大门对面是一堵曲尺照墙,上有砖雕“鸿禧”二字,比喻出门见喜。两扇漆黑大门上的青铜雕饰拉手称为金雕,由菊花瓣、如意和6枚古钱币形组成,喻意伸(拉)手有钱。(这些讨彩的东西能够想出来也真是费尽心机啊!)
4、接下来就是美轮美奂的砖雕门楼了。 *** 讲究门面,这门楼正如主人的脸,能不讲究?正面门楼的砖雕分三层,中坊“天锡纯嘏”4个大字,喻意天赐洪福,左右兜肚雕的是《三国演义》古城相会和古城释疑的故事,喻意忠孝仁义;上坊雕灵芝、牡丹、菊花、兰花、佛手、祥云等图案;下坊是梅兰竹菊四君子,均是吉祥之意。进了大门,回头继续看门楼上的砖雕,比正面更繁复更精彩。与“天锡纯嘏”相对应,这边中坊写的是“聿修厥德”4字,为清代书法家尹立勋所题,意为修行积德,左右兜肚雕的是尧舜禅让和文王访贤的故事,喻意德与贤;上坊是王母娘娘做蟠桃盛会, *** 庆寿的场面,取“寿”的意思;接下来一栏雕了10只梅花鹿,既有“十全十美”又有“禄”的意思;下坊是唐朝大将郭子仪做寿、他的7个儿子8个女婿前来贺寿的场面,多子多福,取“福”的意思。再加上顶脊正中的聚宝盆、门楣上方的双喜字,合在一起,就占全了“福、禄、寿、喜、财”5个字。单是这一座砖雕门楼,就花了3500块银元,据说当时金锡之一听报价也急了,说:“太不像话了!”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为了雕琢美、堆砌美,大把大把的银元继续源源不断地花出去了。(反正那一套,一样都不缺,才算 *** 。)
5、欣赏完砖雕门楼,转过身来便是雕花楼前楼大厅。先别急着往里走,且看大厅的门窗,雕的是“怀橘奉母”、“戏彩娱亲”等24孝图和“囊萤夜读”、“道途磨杵”等励志故事。门槛上嵌有蝙蝠形的销眼,叫做“脚踏有福”。踏着福迈进前楼大厅,这是整幢雕花楼的主厅,称为凤凰厅,因为厅内总共雕了172只凤凰,也就是86对,当地方言,“八六”与“百乐”是谐音,喻意百年快乐;4根厅柱上端雕有4副乌纱帽的帽翅,象征“回头有官”,所以又叫官帽厅。大厅包头梁上的黄杨木雕,叙述的是“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等48个三国演义的故事,画面着力刻画武战人物大气磅礴的气势和威严勇武的神态,惟妙惟肖,十分耐看。大厅沿廊饰有20只花篮,分别雕有春兰、秋菊、夏荷、冬梅四季花卉。(看到这里,不禁太佩服设计者了!)
6、雕花楼的二楼是客厅、书房和卧室。客厅 *** 挂着一块匾“春在楼”,这是雕花楼的原名,取“向阳门第春常在”之意。这匾额后面,还是一个暗道的进出口,曾存放过金家最值钱的东西。当年太湖强盗3次 *** 雕花楼,都未发现这条暗道的奥秘。二楼除了做工精巧的红木雕花家具外,大梁上的彩绘万年青聚宝盆,少爷书房窗子上从西洋进口的彩色玻璃也颇有特色。(没有被强盗烧毁,万幸!)
7、转完二楼的后楼,以为看完了,正要下楼,却发现旁边有一窄窄的楼梯通往三楼。这是雕花楼的一个结构特色,叫明二楼暗三楼。因为三楼比二楼缩进二檩,加上两侧山墙和风火墙的遮掩,人站在楼外或者天井中,根本看不到三楼。这三楼正是主人躲避战乱和匪寇 *** 扰而建造的栖身藏宝之所。三楼有一个用雕栏围住的楼井,是为楼上楼下传递物品而设。楼井盖板放好之后,从楼下什么痕迹也看不出来。(真是太聪明了!所以长盛不衰。)
8、看完这些后往里走便到了饭厅,最里是厨房。这里并不奢华,倒像平常人过日子的格局。也许这部分是新建的吧,原来的早已荡然无存了。
9、到此不必走回头路。(不过进大门右侧有个小花园,倒也精致。)可以左拐进入状元楼,从后面往前参观。
10、对中国科举 *** *** 有兴趣的一定可以在此大有收获。比如科举 *** 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一共有多少状元,考状元需要经过几道关等等,都有说明。历史上著名的状元有什么作为,苏州(吴县)出了多少状元,也有介绍。如果要细细看,花费的时间是不少的。
11、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苏州之一位状元叫施槃,是个神童。母亲早逝,在县学不到三年,完成举人到贡士到状元 *** 跳,23岁即中状元,极为罕见!据说全国有40万学子参加科举 *** ,要得魁首简直是奇迹,何况他还那么年轻!
12、据说施槃在参加殿试前夜做梦, *** 一具棺材,他走在棺前,手扶棺盖,后面有百人跟随号哭。次日果然做官(棺),进士百人,他独占鳌头,故有百人号哭。此梦吉凶交织,凶在不到一年后出现。施槃突然病亡,举国震惊!此时其妻已有身孕,丈夫出殡时哀伤过度流产,于是 *** 身亡。真是令人伤感啊!当然,这个传说有宿命迷信的意思。难道天妒英才如此厉害?
13、游览雕花楼和状元府之后,到附近农家餐厅吃饭。点了四个菜,农家鸡,炒芦苇根,葱油菱角,面筋塞肉,加上农家菜饭,每一个都非常好吃,在上海是吃不到的吧。饭后出发去启园,仅700米的路程。
14、启园,和苏州众多园林大同小异,但是临太湖,景色不错,游览一个多小时即可。
二、上海十大名菜是什么
1、上海十大名菜:上海红烧肉、八宝鸭、水晶虾仁、白斩鸡、上海松江鲈鱼、八宝辣酱、腌笃鲜、油爆河虾、芙蓉蟹斗、糟钵头。
2、沪菜历史悠久,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中占有主要地位,沪菜也是上海菜,也叫本帮菜,是极具地方风味的菜系之一。
3、 *** *** 以浓油赤酱冠名,正宗的老式上海菜咸淡均衡,味道以鲜为尊,沪菜的烹饪 *** 繁多,有烧,酱,炖,卤,蒸,溜,煨等,传统的上海菜大多以烧,炖,溜,蒸和煨为多见,特别是煨的 *** *** 在八大菜系中更是独到。
4、这里的煨一般指煨糖,所以传统的沪菜中口味大多以甜为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的多样化,而现在的上海菜已经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多以清淡,爽口,养生等方面的菜品居多。
5、上海菜的特点是有浓油赤酱,浓汤,口味醇厚等特点,随着时间和生活节奏足部加快,而美食也顺应发展的需求,浓汤以不再是上海菜的主流,随之而来的是演变为浇汁。
6、这是为了适应快速出餐的需要而做出的重大变革,而浓油赤酱也只有在专业一点的老牌上海菜馆中可以看得到,大街上普遍的菜馆都已清淡,爽口,营养为主要的菜品形式,也实时的反映出了食客们的普遍饮食习惯在发生着质的变化。
三、上海饮食习惯
上海菜又简称海派菜,它与其艺术一样,是随着上海这个城市的演变而发展的。 *** 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西方经济文化大量输入,各地商贾文人荟集,冲击着上海的市场与文化。上海地区的饮食业伴同其文化艺术,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这种已超越原来流的范畴,发迹于上海,带着上海这个地区与时代印记,并在上派海孕育、成长和扩散的文化艺术,统称为“海派”。海派菜就是有这样的条件下,从全国各大菜系中脱颖而出的。它既包括经过博采众长的本地菜点,又包括那些在保持原有特色基础上,根据上海饮食习俗进行变革的各种风味菜点。
上海菜的发展,首先是从本地菜开始的。据史载早在南宋末年和元初,上海就有酒菜馆出现,到明末清初,上海菜馆除小吃、便餐外筵席用菜已十分丰盛。1 843年上海 *** 对外开埠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也 *** 了上海民族 *** 业的发展,上海饮食业迅速繁荣起来。全市大街小巷店摊成群。据1 876年出版的《沪游杂记》记载,当时上海从小东门到南京路已有上海菜馆一二百家之多。那时,上海菜馆的经营有三种不同类型:之一种,许多中小型饭店都经营经济实惠的便菜便饭,同时兼营少数炒菜。如上海早期出名的大众菜炒肉百叶、咸肉豆腐、肉丝黄豆汤、草鱼粉皮、八宝辣酱、炒三鲜、全家福等。还有“客饭(一菜一汤一碗饭),食者众多。第二种是一些大中型菜馆,以经营炒菜和“和菜”为主。和菜是上海菜馆的首创,它是把冷盘、热菜、大菜和汤配成一组供应,花样多,又比较实惠,当时十分盛行。和菜的 *** 有高有低,更高的是银洋1 O元的和菜,有八大菜、八小碗、十六围碟、四热荤、四点心。大菜中有排翅、燕窝、挂炉鸭、桂鱼等。还有8元、6元、4元、2元的,顾客可任意选择。第三种是一些大店名菜馆,以经营筵席和高档名菜为主。这种菜馆规模大、设备好、餐厅高雅,如上海最早的本地菜馆秦和酒楼、鸿运楼(上图)、大中园等,当时他们经营的主要名菜中已经有烧鸭、红烧鱼翅、三丝鱼翅、葱油海参、清蒸鲥鱼、八宝鸭、清汤 *** 、一品燕窝、蛤蜊黄鱼羹、虾脑豆腐等等、酒席中海错山珍样样都有,还有“鱼翅席”、“海参席”等高贵筵席。可见,上海菜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当时上海菜的主要特点是:取用本地鱼虾和蔬菜特产为原料,烹调上以红烧、蒸、煨、炸、糟、生煸见长,菜肴浓油赤酱,量大质优,讲究实惠,汤卤则醇厚不腻,咸淡适口,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味。
清朝后期,在上海本地菜馆发展的同时,各地饮食业经营及其厨师也纷纷来沪,竞相开设菜馆(上图)。更先进入上海的是开在小东门的安徽菜馆,它既经营菜肴,也兼汤面,拿手菜是炒蟮背、煨海参等,两个特别出名的菜是馄饨鸭和大血汤,一时闻名沪上。那时主要的安徽菜馆有萃楼、同庆园、大中华等。在安徽菜馆进入上海的同时,苏州、无锡菜馆也在上海出现,苏州、无锡菜均以太湖船菜著称,由于它口味与上海相仿,加上苏锡人在沪居多,又以经营便菜便饭和河鲜鱼类菜肴为主,因而格外受到欢迎,如创设于同治元年的同治老正兴菜馆、三兴园、得和馆、 *** 饭店以及后来的东南鸿庆楼、大加利、大鸿运酒家等,都很有名。到30年代初苏锡菜馆已占上海菜馆的一半左右。广东菜馆在咸丰年间就有杏花楼、翠必居,后来又有粤商大酒楼、新雅、大三元、 *** 大酒楼等。宁波菜馆来沪也较早,如金陵东路鸿运楼、涌江状元楼、四明状元楼等,它们以经营海鲜菜肴为主,也很受顾客欢迎。镇扬菜馆最早始于光绪年间,如汉口路老半斋;酉楼、新半斋酒楼等。京帮最早的有会宾楼、悦宾楼、太白楼、珊家园等。四川菜馆在同治年间就有,最早的有大雅楼、美丽慎记、都益处、陶禾春,后有 *** 园、蜀腴饭店、梅龙镇等。河南菜馆最早有梁园致美楼,后有厚福楼。福建菜馆早有小有天,别有天,后有天乐园。 *** 馆始于明国初期,先有洪长兴、宴林春、南来顺等。素菜馆有功德林、春风松月楼、玉佛寺等。在清末民初时,已有11个地方风味菜馆在上海出现。从 *** 初期到30年代末,又先后增加了杭州菜、潮州菜、湖南菜等,于是形成了沪、苏、锡、宁、徽、粤、京、川、闽、湘、豫、鲁、扬、潮、 *** 、素菜等l 6个地方风味聚于一地的格局,为发展和丰富上海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从30年代到40年代末,这是上海菜馆最繁荣发展的时期。那时上海本地菜馆仍占多数,营业兴旺,特别是酒席十分吃香。因为上海菜 *** 便宜,菜的数量较多,加上上海是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来沪者都要品尝一番上海菜,所以在沪设宴请客多数在上海菜馆中举办,因而生意很好,与上海菜相似的苏州、无锡菜馆也是如此。由于上海菜馆不断吸取外地菜馆的长处,特别是与苏州、无锡菜逐渐形成一体,使上海菜更加具有江南水乡风昧特色。首先是讲究选料新鲜,取用四季时令蔬菜,鱼虾以江浙两省为主,取活为上,一年四季有活鱼陈设于鱼水池内,供客选择,当场活杀烹制。第二,菜肴品种众多,四季有别。如春季有生煸草头、生煸枸杞头、竹笋枸杞、生煸豆苗、刀鱼、回鱼等;夏季有清炒鳝糊、清蒸鲥鱼、水晶虾仁等;秋冬季节名菜更多,如菊花蟹斗、炒蟹粉、炒蟹黄油、蟹粉狮子头、 *** 甲鱼、油酱毛蟹、红浇圈子、虾子大乌参、冬笋腌鲜、砂锅大鱼头、青鱼香肺、清鱼下巴划水等等。第三,在烹调 *** 上,上海菜原料以烧、蒸、煨、窝、炒并重,逐渐转为以烧、生煸、滑炒、蒸为多,其中以生煸、滑炒为最多,特别擅长于四季河鲜烹制。第四,口味上也有了很大变化。原来上海菜以浓汤、浓汁厚昧为主,后来逐步变为卤汁适中、清淡素雅,也有浓油赤酱。在烹制红烧圈子、红烧肉及红烧鱼一类菜肴时,仍重用调味,浓油赤酱,以使食物鲜而和昧。对于炒菜均采用滑炒,讲究鲜嫩、色白、咸淡适口。特别是夏秋季节的糟味菜肴,如糟鸡、糟猪爪、糟肚、糟猪舌、糟青鱼等菜肴,香味浓郁,颇有特色,同过去早期上海菜已有很大不同,表现出融汇诸昧之长,以不断完善自我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许多经营各地风味菜馆的经营情况也发生不断变化。在经营上除了少数处于闹市地区大店名店生意较好外,其他不少各地菜馆经营不理想,顾客较少,因为大批沪地顾客多来自江浙两省,他们都喜欢到本地菜馆就餐,很少到外地菜馆就餐。在30年代中期,上海和苏州、无锡菜馆中酒席盛行,而在广东、福建、四川等一些菜馆酒席较少,尤其是广东菜馆办的筵席,虽然花色好看,但菜的数量少,调味单一,烹调上偏生嫩,菜肴滋味没有上海入味,由于他们经营上不适合上海特点,所以许多菜馆为了适应上海当地消费者需要,便纷纷学习上海的做法,改变了自己某些 *** 作 *** 与调味用料,如上海粤菜馆借用西菜烹制昌鱼、吉利明虾等,以逐渐适应上海的消费特点,这样就出现了所谓各种“海派菜”,实际上这些外地菜馆就变成了既能适应上海消费特点,又能适合外地来客的各种风味菜馆。事实上,到40年代这些菜馆的企业经营者多数已被沪菜馆的经营者所代替,成为上海菜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上海本地菜馆和外地菜馆长期共存相互影响,使上海本地菜(包括苏州、无锡菜)吸收了各地菜馆的特点:而外地菜馆逐渐同化于上海菜,成为具有适合上海特点的各种地方风味菜馆。使上海菜从原来本地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了以上海和苏州、无锡江南水乡风昧为主体并兼有各地风味的一个地方风味菜。40年代的上海,菜馆林立,名菜云集,山珍海味集海内外之精华。40年代出版的《上海市场大观》曾以“吃在上海”为题, *** 地介绍了上海菜的各种特点与不同风味。全国各地报纸曾称赞说:“上海是吃的世界。”总之,上海菜是一种在适应中求生存、趋时中求发展、开拓中变革创新的菜系。它的风格以适应、趋时、开拓为主要特征。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